×

全国 [切换站点]
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同城观点  >  亲子  >  孩子可能抑郁了,你却不知道!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
孩子可能抑郁了,你却不知道!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
2024年01月30日 22:36   浏览:6   来源:育婴

“老师,我的孩子说他抑郁了,

要去医院检查,我看他是“作”吧?

就是想逃避上学。怎么办?”

“老师,我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

但他突然说要辍学,读不下去了。

怎么办?”

“老师,我的孩子老说这里疼那里

不舒服,整天在家呆着,我看是

游戏成瘾了。怎么办?”

    ........


在咨询来访者中,咨询厌学问题的比例越来越高,家长担心,咨询师也深感痛心。

但当孩子发出求助信号,他的厌学情绪已埋藏已久。

如果家长能够尽早觉察孩子的厌学情绪,调整教育方式,及时加以引导,是能够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的。即使孩子已经打算休学、辍学,还是有机会去改变,帮助孩子理清思路,重返校园。

别急,下面就将各种方法送给你


孩子的厌学如何开始的呢?

中国的各大、中型城市有一个人数在不断增长的群体,那就是厌学的儿童和青少年。


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从不喜欢学习到讨厌学习,从不想去上学到拒绝上学,父母再凶狠的责骂、老师再充分的道理、同学再热情的呼唤也无法打开这些孩子的心门,厌学已然成为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那么孩子的厌学是如何开始的呢?




1.从焦虑的父母开始


进入小学,孩子成长的比拼正式拉开大幕,起跑线的高低之争让父母们不得不尽责尽力:每晚盯着孩子的功课,对开小差、写错字、算错题这些行为立即纠错指正,布置额外的课外练习,严格控制孩子玩的时间,对各种课外辅导班格外热衷,和学习相关的道理经常灌输,孩子的成绩和表现俨然成为了父母情绪的晴雨表……

被教育控制的父母们逐渐失去了对孩子原始的爱


      父母们如此焦虑,那么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什么呢?


“我讨厌做功课,妈妈每天坐在旁边监督我,还总批评我,一会儿说我慢一会儿说我不认真,烦死了!”


“每次测验考试,一看到我就问:考了怎么样啊?她们根本不关心我这个人,只知道关心我学习!”


“学习就是不停地做功课和考试!考得好,他们就高兴,考得不好,他们就不高兴!”


“我总是不能让他们满意,考了99分,妈妈会说你怎么不考个满分啊!”


“我觉得学习好像是爸爸妈妈的事,不是我的事,反正什么都由他们安排、决定,我只要做就好了!”



“考试成绩出来了,妈妈就会问,谁谁谁几分啊,有几个100分啊,就知道比来比去,真讨厌!”


“我跟妈妈说我好累,妈妈说累什么啊,你这个年纪不就好好学习吗,现在轻松以后你后悔也来不及!”


当孩子放学到家,父母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考几分啊?第几名啊?最高分几分啊?”


这会让孩子也越来越关注结果,小小年纪就充满着竞争感和焦虑感,一旦没有别人好就压力山大;


当孩子状态不好父母还逼着写作业时,孩子对学习仅存不多的兴趣也被磨没了;


当孩子碰到难题不知所措,父母却批评孩子不认真不努力时,孩子的委屈和愤怒转换成的是对学习过程的痛恨;


当孩子考得不好心情低落,父母却一脸嘲讽“谁叫你平时不好好学!”,父母阻隔了情感的流动,孩子已经无法体会到真切的爱。


爱是人成长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当爱缺失,成长会变得没有方向和力量。


父母们的高焦虑和高期待转化成对孩子们的高压、高控,深怕自己晚行动,孩子就要落后,而这种弥漫性焦虑也在很大程度上传递给了我们的孩子,让孩子们把学习和痛苦联系在一起,日积月累后,也许孩子就会以厌学作为对学习无奈而沉重的回应。











2. 从孩子否定自己开始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对学业成就和未来成功过度关注的社会大背景下纷纷倒下。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过程痛苦而无趣,父母们的倾力安排让孩子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感(一个人长期无法获得掌控感容易变得悲观抑郁);


孩子们感受到哪怕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成绩考得已经很好了,父母们却依然不满意,学习结果带来的总是挫败感和自责感,似乎只有100分、前3名才能让父母们喜笑颜开,孩子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


没有掌控感和成就感,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学习上无法感受到自我价值,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被评判、被要求,感受到的是父母们有条件的爱。




这份包裹了各种条件的爱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让孩子去做让父母满意的事,另一方面当孩子总是做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持续的内疚感和挫败感,从而让孩子失去积极的内在学习动力,进而开始不断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值得别人爱、自己笨、自己没有能力,甚至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内在不断否定自我的声音会转化成孩子长期低落的情绪、越来越糟糕的成绩、越来越疏离的同学关系,越来越多的掩饰和情感隔离。


在巨大压力面前,这位从小‘只能上不能下’的孩子被击垮了,他不愿再去学校,他用‘不愿学习’来挽回自己的尊严。










3.从家庭缺失爱开始

有这样一个家庭:爸爸和妈妈长期感情不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是存在很大分歧,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不加控制地争吵,孩子有时因为害怕而大声哭泣,可正在气头上的父母却因为心烦而对孩子大发脾气,呵斥孩子,让孩子变得更加恐惧。


有时候为了让自己想法在家里得到实施,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又都来讨好孩子,或是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方。在这样忽冷忽热近似分裂的环境里,这个孩子到了小学以后,根本无心学习,成绩倒数,个性胆小懦弱,害怕人际交往。


后来,父母觉得孩子问题越来越严重才来咨询,可就算在咨询中,他们还互相指责谩骂,都没有意识到就是他们共同营造的可怕的家庭氛围害了这个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相亲相爱,希望父母无条件地爱自己。在爱温暖流动的家庭中孩子可以安心地做自己、发展自己,而在爱无法流动的家庭中孩子充满着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和深深的恐惧感,试问一个长期心神不宁的孩子如何去好好学习?


原本应该是父母给予孩子积极稳定的情感和精神支持,而在家庭氛围压抑冷漠、父母剑拔弩张的家庭里孩子根本不敢真实地表达情绪和感受,孩子带着超出年龄可承受的巨大负面情绪,如何有力量去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一个孩子长期感受不到来自家庭最基本的快乐、满足和幸福,你要她/他如何去构想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又如何有动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孩子会被强大的无力感拉进心灵的深渊,最后也许一根稻草压下来,厌学可能就成为了孩子的一种呐喊。


如果一切可以重新开始,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们放下焦虑,让孩子感受到无论是好的表现还是不好的表现父母都是爱我的;


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们都觉得自己是好的、是有能力、有潜力的、是值得被人爱的;


希望天下所有的家庭都充满舒服温暖的爱、充满欢声笑语。



当厌学与逃学已经发生

如果孩子已经不肯上学,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逼着孩子去上学,而是冷静分析孩子之所以不肯上学的原因,反思家庭教育的方式是否恰当,孩子在通过厌学、逃学表达他内心怎样的需求。



1.理解孩子的厌学行为

家长常常把“厌学”看成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作为学生,怎么可以不上学?怎么可以不好好上学?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孩子的厌学行为大致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因缺乏相关的知识或技能而产生

因与教育者的权力之争而产生

因产生了失望情绪、丧失信心而产生

如果家长能理解孩子的厌学行为,放下心中的愤怒情绪,使自己平静下来,便可以与孩子来一次心平气和的沟通了。




2.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家长切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打压,不强迫,用合作的心态与孩子沟通,注意说话的表情和语音语调,这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第一步 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家长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境用和善的语气与孩子交流,如:看得出来,你对学习感到有点畏难情绪,你觉得学习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有趣,你现在遇到一些困难,所以你提不起精神来。”

第二步 表达出对孩子的共情

共情不是认同和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代表理解孩子的感受。如:“爸爸在你那么大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要学习呢?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学习为什么不能像游戏那么好玩呢?后来我才慢慢地体会到,学习是为未来的人生打基础,是为了将来能有更多的选择。”

第三步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如果前面的两步做好了,接下来就能跟孩子真诚地表达感受了:“现在你不想上学,爸爸有点担心,因为我知道逼着你去上学是没有用的,但如果在家里待上几天,等你想清楚了再去上学,要补之前落下的课是有点累的。”

第四步  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或“应该做什么”,而孩子往往是听不进去的。


办法总比困难多。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人,让他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对孩子说:“我想,你不想上学肯定有你的理由,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也许我们能找到应对的办法呢!”在前面打下的情感基础之上,孩子通常愿意敞开心扉说出他的想法。

这个时候不评价、不批评,张开耳朵倾听,必要的鼓励和支持最重要:“刚才你分析了不想上学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接下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你需要我的帮助,请你告诉我,我一定尽力。”



当家长肯花时间去训练孩子,放手给孩子充分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的自主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他能想出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这个方案是他认为适合他的、他愿意去尝试的,而不是他人强加给他的。

当家长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就必然发生改变。家长不要忽视孩子的学习,也不要过度控制,关注并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鼓励孩子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在挫败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家长要努力做的,是必要的陪伴、鼓励、支持、帮助和督促。

后还想提醒家长的是,如果孩子说自己烦躁、焦虑、恐惧、抑郁,不要认为孩子在“作”,这是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是给家长一个机会重新认识孩子、反思自己。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做个检查,该治的要治,该咨询的要咨询,不能拖。


头条号
育婴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