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阳 [切换站点]
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同城观点  >  国内  >  推动“双循环”的三种力量
推动“双循环”的三种力量
2020年11月13日 16:27   浏览:161   来源:中国心

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通过审议,揭开了“十四五”时期的美好蓝图。


在此背景下,埃森哲全球管理委员会成员、大中华区主席朱伟发表署名文章,阐述了企业如何在“双循环”中利用数字技术实现高质增长的观点。


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全球形势,中国正在奋力开辟高质量、可持续、包容性增长的新道路。长期目标是清晰和坚定的,而短中期的不确定性和现实挑战却层出不穷。即将步入“十四五”时期,中国将如何在看似变幻无常的宏观环境中完善自身,充满信心地迈向2035年远景目标,并为全球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性的新思路,是中国为自身、也为世界提供的解决方案。



我们认为,要真正激活“双循环”,在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逆流而上,中国仍需突破三大关口:跨国合作与对外贸易要升级,劳动力潜能要发动,研发创新效率和质量要提高。


为了突破这三大关口,由新一代数字技术驱动的经济、社会和产业变革,均可提供巨大助推力,消除生产率增长的天花板,既为内需市场的持续升级扩大创造条件,又能优化全球供应链,助力跨国创新合作,从而汇聚成新动能,带来高质增长的经济价值。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以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人口红利”、土地开发和传统基础设施投资、较为松弛的财政货币和环保政策、“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附加值定位等旧要素支撑的。那么,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方兴未艾的“技术红利”将如何被进一步解锁呢?


埃森哲商业研究院最新的情景分析模型显示:相较于基准预测,释放技术红利所产生的新动能,预计将推动2030年的中国GDP新增7.5个百分点,总共额外解锁1.9万亿美元的增加值。具体而言,我们的研究团队从三方面分别得出洞察,希望对中国高质增长的远景目标有所启发。


首先,中国能够以数字技术赋能于跨国合作与贸易,既助力全球共同进步,又加速中国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若理想达成这一目标,2030年的中国GDP将比基准预测多增1.4万亿美元。


尽管便捷的跨境物流已加速了全球贸易,但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依旧在阻碍全球进步。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理应在全球贸易中扮演更积极的主要角色,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今年进博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所指出的:“我们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在挖掘外贸增长潜力的趋势下,新技术能让中国突破地域空间的物理限制,不断提升跨境贸易的效率,并带来全新的贸易和合作机会,促进人才的跨境流动,从而为经济发展释放新动能。本次全球疫情危机中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当中国将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分享给世界,正是新技术将新需求与新供给更加实时、人性化地衔接起来,让源源活水注入国际贸易之海。


例如,数据融合和云计算可以精准匹配全球供需,虚拟现实技术又能够加快全球贸易方对接,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能够加速跨国报关通关的安全性与敏捷性。


此外,即时语言翻译技术能够利用机器学习技术配合人工翻译来跨文化无缝沟通,突破跨国“软障碍”,促进全球贸易合作,并能在企业层面增强其多语种员工能力,组建语言多样化的人才团队。



除了便捷跨境贸易,技术还能够加速跨地域合作。以3D打印为代表的增量制造技术有望重塑全球供应链,使跨国企业既享受全球供应链的规模化效应,又能快速响应当地市场需求。


例如,盈创建筑科技借助3D打印技术,制作和施工周期相比传统施工方式平均节约一半,重新定义了建筑企业的全球化运营。


在服务贸易方面,数字技术提高了服务的可贸易性,促进数字服务的海外市场发展:中国的在线教育服务、跨境旅游服务已在数字技术浪潮中走向成熟;中国制造企业的“+服务”业务借助数字技术飘洋过海;全球实时在线售后服务、远程运维等数字服务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


第二,中国能够通过数字化转型释放人力潜能,塑造未来生产力,突破生产率增长瓶颈。若理想达成这一目标,2030年的中国GDP将比基准预测多增2,430亿美元。


每逢网购狂欢季,我们都会感叹或庆幸于“中国消费者”的爆发式能量,但也应意识到消费能力与可支配收入的因果关系,以及国民收入增长与劳动力素质升级的密切关联。因此,在中国的新技术图谱中,除了要创造满意的消费体验,还须为“中国生产者”创造超凡的学习与工作体验。


技术的价值是赋能于人,而数字技术赋能的企业组织则能缩短员工学习的曲线、优化工作环境、加强人机协作。其中,“学习红利”已是中国领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化的学习方法提供逼真的情景模拟,帮助工作人员迅速掌握操作性技能、新型作业任务,与智能机器开展密切合作。



工作场所设计也将提供数字化体验,帮助员工改善影响绩效的非技能因素,例如疲劳、压力等造成的注意力变化——注意力集中对于安全性要求高的职业尤其重要。有了情绪、心理等的数据洞察分析,企业就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对表现出疲劳迹象的员工重新分配工作,或是将某位员工座位附近的光线稍微调暗,从而让每个员工在最佳状态中工作。


未来最佳的工作成就,将来自人类情感、巧思和匠心与人工智能机器能力的融合,这种人机协作将重新定义“自动化”,让员工将从机械、重复、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得以聚焦于更需创造力、战略思维的工作。


比如,空中客车与埃森哲深圳技术研究院共同开发的深度学习算法,利用机器视觉自动记录飞机制造过程中关键步骤的完成时间,为复杂的生产流程提供数据参考,降低了手动人工的强度。


第三,中国能够将前沿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用于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创新周期,提升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成功率。若理想达成这一目标,2030年的中国GDP将比基准预测多增2,270亿美元。


在创新前期的准备中,智能工具可以帮助企业集思广益、测试新想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最终确定每一次试验的内容和目标。


例如,华东医药与英国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公司Exscientia合力加速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借助人工智能平台进行自动化药物研发指导,快速合成和实验检测以支持新一轮化合物的优化与筛选,加速迭代。


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的研发过程中,智能技术能够梳理海量的实验及应用数据,揭示出人类难以识别的复杂模式。


中国石油打造了勘探开发认知计算平台,通过对自然电位、声波、电阻率等信息进行综合计算,对数千米以下的油藏特征和地下构造进行准确判断。


在从设计到生产的整个流程中,数字孪生可以搭建仿真环境,提升创意、原型、组合的测试速度,完成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实验。而模拟试验可降低实体原型频繁迭代的需求,大幅削减新产品测试所需的步骤和成本,加速创新落地和规模化。


例如,腾讯的自动驾驶部门通过云仿真技术,成功实现了场景加速评测,虚拟出支持数千辆自动驾驶车辆和数十万辆交通流车辆同时运行的仿真世界,极大提升了研发和测试效率。


步入“十四五”时期,中国必将在发展轨迹上迎来一系列关键的里程碑。而中国企业也必须顺应时代召唤,在表面变幻无常的颠覆性环境中逆流而上,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同时实现商业成功、履行社会责任与担当国家使命。我们基于企业调研与趋势研究,向中国企业提出四点建议。


01

重塑未来战略,加速数字转型。

企业不应仅关注短期生存,而应将新技术应用方向聚焦于重新定义业务,从生存导向转向增长导向,提升快速规模化创新的能力。


实际上,许多突破性技术已逐步落地,企业一定要向外看,打破成见,关注其他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挖掘技术的新用途,根据自身需求调整运用。


02

夯实技术基础,强化创新基因。

一方面,企业必须投资于云和物联网等基础数字技术,建立一致的、适应性强的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企业还需搭建能够不断进化的未来系统,以灵活地适应新的业务需求。如果企业已经确定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就更要跨越单点应用,通过提升基础设施的一致性和可交互性,更好地支持创新拓展。



03

重塑工作方式,培育未来员工。

企业不能局限于让员工进修和适应新技术,而是需要识别不断发展的技能组合,打破僵化的职业角色,重塑组织和工作方式。新时代的工作任务,应能按需将在机器和人之间分配,或者塑造全新的、灵活的流动性岗位,以支持结果导向的工作。


在文化上,企业需要鼓励员工培育敢于冒险、勇于尝试的创新思维,同时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关系需求,以及工作使命感需求,提供更定制化的员工关怀。


04

建立全球视野和包容向善的价值观。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新机遇,也有可能带来意外的困扰。中国企业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原有的社会和环境领域,拓展到网络安全与数据治理的数字领域。


无论是运营云服务,还是开放人工智能产品,企业都必须自律合规,以最大善意为原则,负责任地管理用户和员工的数据,以透明度建立信任,从而与世界各地的客户、企业和社区有效沟通,形成包容性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一言以蔽之,在“双循环”中寻找和把握发展新机遇,需要敢于拥抱变革的力量。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深,新技术必将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提供指数级的助推力。但我们也应当提醒自己,拥有新技术固然重要,但高质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应用新技术,消除和改变那些阻碍“技术红利”发生的机制与因素,让新技术真正以人为本,成人之美,与人为善。

头条号
中国心
介绍
一颗爱国的心,时刻关注国家动态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