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堰 [切换站点]
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同城观点  >  生活  >  二胎妈妈们崩溃了:一儿一女凑个“好”字?两部纪录片啪啪打脸
二胎妈妈们崩溃了:一儿一女凑个“好”字?两部纪录片啪啪打脸
2020年11月19日 10:41   浏览:236   来源:育儿知识

作者 | 来妈


一个朋友生了二胎,朋友圈里,大家纷纷来庆祝,有人留言说:

“恭喜一男一女凑成个好字,有老大的经验,之后应该会轻松很多吧~”

结果收到了一群老母亲的蜜汁微笑:

“好什么好?男孩和女孩是多么不同的生物你造吗?”

想知道男孩和女孩在养育过程中有多大差别?

这两部纪录片,你一定不能错过。

在这两部纪录片里,英国人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让10个11岁的男孩,和10个11岁的女孩,分别住在一所大房子里(不是一起住),5天4夜,食物充足,零食管够,有各种玩具。

更重要的是,完全没有大人监管,摄影师也只有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下才能出面制止。

活动受限,24小时相处,没有电视和手机,观察这两个极端的小社会,我们将看到,男女孩从骨子里就是两种不同的生物。



1

渴望释放天性的男孩

沉浸在创造世界的女孩

有人说,拆家,二哈最专业,那他一定是没见识过10只11岁小恶魔的战斗力。

5天4夜体验结束后,老父亲老母亲们抱着“孩子终于独立了”的心态走进花园小屋,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墙上画满了擦不掉的涂鸦,爆米花、番茄酱、橙子汁撒满了客厅和卧室,塑料纸和泡沫塑料都撕成了碎屑,房子里到处都是玩水枪留下的水渍,玻璃窗也被砸了,足球机和吉他机都坏了。

对了,院子里还有一只瑟瑟发抖的小刺猬,多亏了摄影师叔叔相救,才没被男孩们打死......

而在这群小恶魔入住之前,这里曾经是个有花园有美感的小洋房:

男孩子们的破坏力为什么如此惊人?

有个留言说得很对,这种“关在房子里”的游戏,根本就不适合男孩子们嘛。

无聊、束缚、范围小、精力无处发泄。

有段时间,男孩子们甚至百无聊赖地瘫倒在沙发上,只有新鲜的游戏,才能让他们再度有精力。

这就是男孩们真实的世界,他们需要撒野、奔跑、发泄,来消耗体力。

所以,让男孩在同龄群体中受欢迎的第一个心法,就是保持他小野兽的天性,多放风。(此处同情男宝妈妈一百秒)

相比之下,女孩子的生活一直是粉嫩软萌的公主风:

第一天,她们就吃上了丰盛的集体大餐,后来又做出了烤肠、巧克力蛋糕。

还很快就达成了分工合作,排好了值日,每个人都参与到劳动中。

虽然是同龄人,女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比男孩子高出了一大截。

男孩子们被困在房子里百无聊赖时,这群女孩子们放飞想象力,找到了一系列有趣的游戏:

举办时装秀、“美容院”化妆游戏,唱歌跳舞才艺秀......

这些游戏门槛不高,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基本是对大人世界的模仿,不需要道具重要依靠想象力,女孩子们乐在其中。

那么她们更喜欢怎样的同龄人呢?

动图里的女孩子,不是领袖,但一直称得上是这群人中的焦点人物,她喜欢展示自己,对美有自己的品位,吸引了一群小伙伴参与到她的游戏中。

所以,别打击孩子爱美的天性啦。

女孩三岁之后,会进入审美敏感期,对美有品位,不仅是女孩子个人的需求,也是融入同龄群体的社交手段呢。



2

男孩的规则意识

女孩的群体压力

养一个香喷喷、粉嫩嫩的女孩,真是幸福呀!

NO,NO!

说实话,看完这两个纪录片,作为女孩的妈妈,我感觉压力巨大。

养育男孩,费的是体力,养育女孩,费心。

因为女孩世界的群体压力,太大了。

比如,贾斯汀的遭遇。

有一只猫闯入了房子,贾斯汀第一个抓住了它,抱着上楼,温柔地抚摸着这只猫,给她梳毛。

但是另外几个女孩子也想要这只猫,大家围着吵着,最后干脆举手表决,要求贾斯汀交出这只猫。

贾斯汀瞪着惊恐的眼睛,舍不得交出猫咪。

群体压力又继续升级——说坏话,每个人都用各种阴阳怪气的方式说着贾斯汀的坏话。

猫受不了这种氛围,逃跑了。

但是女孩子们友谊的小船,已经翻了。

她们很快分裂成几波,分别玩游戏,以沙黛(下图左一)为首的小群体,经常会凑在一起,坐在窗前,远远看着其他女孩的游戏,指指点点。

以前总觉得,只有男孩子有侵略性,才不是呢!

女孩子们同样富有侵略性,只是方式不同——男孩子习惯使用肢体接触,表面冲突,而女孩子们更擅长用排挤孤立、言语攻击、诽谤中伤,这些都是宫斗剧的常用伎俩。

从这个角度来看,男孩子的世界,光明坦荡了很多。

把房间各处搞得乱七八糟之后,男孩子们决定坐下来,讨论之后如何过好集体生活,他们先选择出一个“领袖”,方法是——现场举手表决。

深谙女性关系的我,倒吸一口冷气,我真的不敢想象女生公开举手表决选领导。

“不支持我却支持别人”,意味着“你不喜欢我,你和我不是一伙儿的”,这可是送命做法呀!

但男孩子们很喜欢这种选举法,他们通过这个方式选择了男孩乔治作为领袖,接受重任的乔治,拿着个小本子,开始了民调:大家都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我们来改进。

结果,所有人都把矛头指向了一个调皮的小男孩——迈克。

他把足球机和吉他弄坏了,把爆米花撒地到处都是,还用球砸了西姆的头。

换言之,他侵犯了他人利益,破坏了群体规则。

集体冷落他?在他背后说坏话?

不不不,男孩子们的做法很直接:

把迈克堵在帐篷里,每个人都朝帐篷踢球;

把他关在门外,不让进门;

集体表决,准备揍他一顿,被“领袖”乔治制止后,大家象征性地用绳子捆住了迈克。

迈克的遭遇,也侧面提醒了男宝的爸爸妈妈们:

男孩子如果出现群体排挤,很可能是被排挤的人侵犯了群体利益,给男孩子的规则教育课,可少不了。



3

需要领袖统率的男孩

需要自我肯定的女孩

《养育男孩》的作者写道,在男孩群体中,规则和与之相关的三件事,至关重要:

1. 谁负责;

2. 规则是什么;

3. 规则能否得到公正执行。

为了让规则能公正执行,男孩子们需要一个领袖来统率。

纪录片里,有一个有趣的细节。

到了第三天,每个人都饥肠辘辘,大个子男孩卢克和丹尼尔决定下厨,给大家做一顿丰盛的集体餐。

他们在厨房里忙活着,把抹布烧了,把玉米撒了,油烟报警器响个不停。

户外那8个男孩,则在忙着做一件事:排座次。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梁山泊好汉们曾经做的事情,他们坚持,要让卢克几个大功臣,坐在铺有桌布的桌首位置,还把一个试图破坏规则的男孩子批评了一番。

和女孩子们对平等、群体归属的需求不同,男孩子们需要的是明确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

在《养育男孩》中,作者分析男孩们的心理:

“人类狩猎时,需要一个等级分明的组织,有领袖为大家分工,来完成大规模围猎,每个人要做的,就是服从指挥,像军队一样的结构。


而一个松散的组织,往往意味着缺乏保障和死亡。


有时候,男孩们表现的异常粗暴,是为了掩盖他们的恐惧,如果有一个人,是他们的老大,他们就会放松下来。”

看到这个分析,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这群11岁的男孩子会像一群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

因为同龄群体中很难产生一个非常有凝聚力号召力的领袖(民选的领袖乔治更像是一个管家),一团散沙的组织,毫无战斗力,这让男孩子们没有安全感。

这也更说明,爸爸和男老师,在男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多重要。

女孩群体对领袖统率的需求没那么强烈,她们很快抱起了小团体,有自己的小圈子,但是因为在意他人评价,她们变得精神敏感起来。

比如,纪录片里,有一个叫莎莉的女孩,就是下面这个小萝莉。

她一直是个乖乖女,集体生活的第一天晚上,就给大家做饭、打扫卫生,把散落各地的玩具整齐收拾了起来,还在帐篷里放了气球,给大家一个惊喜。

但这样一个既有自理能力、又有集体意识的女孩,却在第二天晚上情绪崩溃、第四天退出了实验。

因为有一个叫盖比的女孩,嘲笑她“没用”。

这个说法很明显不客观,但是莎莉依然受到了打击,她干脆不愿意再为集体效力了。

那个看起来大大咧咧的黑人女孩沙黛,也因为觉得杰西卡不喜欢自己,躲进了厕所。

几个女孩劝说了几个小时,她终于出来了,但听到大家评价她出口不逊,她又一次转头进了厕所。

不同于莎莉,沙黛有很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需求:

我是个成年人,不是个孩子,我讨厌别人过多评论我。

可见,男孩子需要有外在的精神领袖引导,女孩子更需要有内在的自我价值感护体。


4

总结一下,这两部纪录片说明了三个养育重点:

养育男孩,需要付出更多体力;养育女孩,需要付出更多情感。


帮男孩建立起规则意识,带女孩培养美感和创意;


男孩的成长中,需要爸爸的榜样示范;女孩的成长中,需要不断肯定她的价值。

这个实验的意义在哪里?

引用《教养的迷思》中的观点:

对孩子们来说,最重要问题是如何融入到同龄群体中,而不是学会成为一名成年人。

换言之,这部纪录片讲述了,我们的孩子该怎样做,才能在自己的同伴群体中获得爱与尊敬。  

头条号
育儿知识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