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站点]
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同城观点  >  教育  >  “爱孩子”和“立规矩”
“爱孩子”和“立规矩”
2023年11月05日 11:12   浏览:2784   来源:育儿知识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充分的自由,要给他们更多的空间,但当孩子在地上撒泼打滚、不停哭闹的时候,家长又束手无策,后悔没有早些给孩子立下规矩。蒙台梭利指出,3-6岁是孩子规则意识和早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孩子85%-90%的性格、想法、行为方式,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所以规矩必须要立,但要讲方法。

“爱孩子”和“立规矩”

从来不是单选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守规矩,无以成人。家庭里,永远不能缺少规矩。一书中写道:“有规矩的自由叫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放肆。”“爱孩子”与“立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一个家,既要有温暖,也要有规矩。

     “爱孩子”与“立规矩”,二者缺一不可。 从小立好规矩,以恰当的方式加以引导和教育,让孩子懂得爱自己、爱家人,让他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坚决不能做的,远比等孩子不听话之后,再生硬地打骂、管教有效且重要得多。



有些事,必须孩子自己做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做事磨蹭,父母先帮孩子万事包办了,以后再培养也来得及。
        其实在孩子每个年龄段,都有他们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告诉孩子什么事情是他自己要做的。爱从来不是大包大揽,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帮他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爱。
       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间久了,他才会在成长中学会自立自强。



有些责任,必须孩子自己担着


       孩子的行为,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当孩子犯了错时,父母不能帮孩子逃避,而应该要求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言行承担后果,让孩子有面对错误的诚实和勇气。



有些事,不能惯


     很多家长或许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常常以哭闹、不吃饭、撒泼打滚甚至攻击人等行为来要求大人满足其需求。您是否也曾满含无奈的妥协,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低家庭教育的底线?有家长说:“家里有规矩,但孩子耍赖不遵守也没辙啊!”

      总的来看,被惯坏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要求总是被满足。第一次出现问题,大人就妥协,只会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找来更多麻烦。









立规矩要注意




01
立规矩要严肃
      大吼大叫比声音,以此来给孩子立规矩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时要严肃,不要大吼大叫,更不要嘻皮笑脸。
     其实从孩子的角度讲,孩子是需要父母给自己设置一定的规则的,从某种程度上,孩子也在寻找规则或限制。因为他们需要一定的安全感,有时候在没有家长指示下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们需要根据父母给他的规则和边界来帮助判断、确认自己是否做对了,做得是否合适。
02
遵守规矩必须不分时间场合
     此一时彼一时的做法,你觉得会有效吗?立下的规矩就必须遵守,比如不许乱扔垃圾,不仅仅是在外面要遵守,在家里也一样,在自己的房间也一样,不能家里一套外面一套,今天一套明天一套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03
违反规矩得要及时指出

      孩子违反规矩一定要马上指出,不要用“回家再收拾你”之类的话来敷衍带过,这样会让孩子形成侥幸心理,慢慢地规矩就会丧失约束力。更重要的是,当孩子之间发生较为激烈冲突时,家长应该及时分开孩子,并且倾听孩子诉说事情原委,如果是自己孩子引发冲突在先,必须当场领着孩子给被打的孩子道歉。

04
规矩要简单易懂
    家长给孩子立规矩,不能太泛,而要简单易懂且具体直击要点。比如别看电视了,应该改成只能看一集动画片。因为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强,规矩明确才能让他记忆深刻,并且能更好地执行。
05
灵活应用规矩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给孩子立下规矩,还要灵活应用。“规矩不是一条绳子绑住孩子,而是在地上画一个圈,孩子可以有活动的范围,但不能踏出圈子以外。” 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家长可以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地调整规矩。
06
不要简单以“对错”定义孩子的行为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家长常常习惯性地用“对与错”定义孩子的行为。孩子做错了事情,这个时候就不要简单说“你做错了”,而是说“你这样做不合适”,多给孩子分析具体情况,解释具体原因。千万不要一味地说“你做错了”。



立规矩需趁早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有规有矩,才能做得更好。在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立规矩需趁早。请提前帮孩子立下这10个小规矩。

01

哭没有用,有话好好说这是表达。


       很多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提出不合理要求被拒时,经常会放弃交流,大哭不止。 当孩子闹情绪时,先不要硬碰硬或讲道理,请抱一抱他,带他认识情绪。再找一找,导致情绪的原因,接着聊一聊,如何表达和调节情绪。再帮他,找到对应的方式管理情绪。情绪也有晴雨表,表达出来很重要。


02

不在需要安静的场所嬉闹,这是礼貌。


      出门在外,安安静静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而这些规则意识,需要从小慢慢树立 。有的孩子随地丢果核,有的孩子在书店肆意吵闹,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熊家长在撑腰。学龄前儿童普遍淘气玩闹,但在公共场合尽量不影响他人,是最基本的礼貌。

03

不随意碰别人的东西,这是自觉。


        三岁以前,不强迫孩子分享。三岁以后,要逐渐建立物权概念,并引导孩子分享。我们首先要让他明白,我的、你的、他的、公共的区别。在分享的矛盾与冲突中,构建起孩子健康的自我意识。最后再谈不随意碰别人的东西时,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04

按时起床、睡觉,这是习惯。



       到了时间孩子不愿意入睡,其实是舍不得睡,每晚入睡前的固定仪式很重要。安静地给孩子读读绘本、聊聊天,到点关窗帘和关灯。在这个过程中,温和坚定的态度很重要 。调节孩子的作息习惯,需要控制好孩子早起和晚睡的时间。父母要有意识地规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慢慢督促孩子养成按时起床和睡觉的习惯。


05

不逃避自己犯的错误,这是担当。

    学会道歉在人际交往中很有分量,但教孩子学会道歉首先要让他知道为何道歉。先引导他共情,还要让他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理解对方的感受之后,再勇于承担起责任。最后的那句“对不起”才是最抚慰人心的。



06

从承担家务中学会生活,这是独立。


     学会打扫,是让他了解劳动能让生活变得井井有条。学会整理,是让他明白收纳的便捷。在帮父母分担家务的过程中,孩子会对一件事情深有体会。会让他在日后的生活中拥有追求舒适、幸福生活的能力,并且在任何时候都能拥有适应压力和好好生活的心。








07

不说脏话,这是教养。


      孩子之所以会说脏话,首先是模仿身边人,其次是想获取关注。在听到孩子说脏话后,父母一定要及时干预。除了平日里的言传身教,也要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父母耐心倾听,孩子敞开心扉,教育才会事半功倍。


08

不对他人品头论足,这是尊重。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尊重这件事是相互的。懂得尊重别人,自然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遇到长辈礼貌打招呼,不在背后嘲笑别人的缺点,不乱拿乱动别人的物品, 这些都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孩子良好教养的体现。



09

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这是专注。


    学龄前能专注地做一件事,会自动过滤掉外界的各种声音,在上小学后,面对有难度的课堂内容也不会分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他们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减少干扰、不去打扰,会让他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快乐又自信。








10

不欺负或迎合他人,这是原则。



       儿童期孩子最怕的一件事,就是他不跟我玩。害怕被孤立,担心失去朋友,都会让一个孩子慢慢地被动迎合,变得越来越从众。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认同感和安全感很重要,不仅能让孩子在小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还能让他建立正确的是非观。我们要告诉他,凡事无需完美,只需要做足够好的自己就行。








    爱孩子,是我们的本能,给孩子立规矩,让他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规矩与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美好未来。

头条号
育儿知识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