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如此争论下去就没完没了。
文 |《财经》新媒体主笔 十年砍柴
编辑 | 蒋诗舟
前几天,一条很短的新闻被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广为转发,并加以不无揶揄和嘲讽的评论。
这条由东北某省机关报刊登的消息说,国家统计局在该省的调查总队在全省13个地市512家企业间开展了营商环境专项调研,参与调研的企业对该省当前营商环境现状的总体评价满意度达到99.4%,“其中非常满意占28.9%,比较满意占41.4%,基本满意占29.1%,不满意占0.6%。企业对在当地继续经营信心十足,非常有信心占37.1%,比较有信心占44.7%,还行占17.0%,仅有1.2%企业表示不太有信心,没人有表示完全没信心。被调研企业中,33.6%的企业表示未曾考虑过搬离当地。”有网友评论说,该省营商环境不佳的传言看来早成旧黄历了,这个省营商环境近几年真是变化太大了。亦有网友说,只有0.6%的不满意,营商环境将来提升的空间很有限呀。还有网友做了一道简单的减法题,说满意度达到99.4%,怎么依然有66.4%的企业曾考虑过搬离当地呀?
不少网友对这条消息所公布的数据持怀疑态度,是正常现象。我以为不能因此武断地说调查部门数据不真实,或者否定该省这些年在改善营商环境上所做的种种努力。应该看到,这类调查或调研出来的数据,只能当作分析、判断一件事参考因素之一,信之者对其太当真固然可能失察,怀疑者亦不必对这样的调查或调研心存偏见。反驳质疑的人也许可以借用惠施和庄子辩论说过的一句话来怼某些网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当地的经营者,你如何判断当地经营者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这么高不是真的呢?而被怼的网友同样可以用庄子的话来回敬:“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如此争论下去就没完没了。
各类调查由于受调查对象的代表性、样本选取的多样性、调查手段和方式、对调查信息的分析方法以及被调查者是否愿意表达真实想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结论和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距离,在现实中屡见不鲜,不必对此太惊讶。美国的各种民调包括总统大选前的民意调查,也常有荒腔走板的时候(这次大选民调显示和投票结果倒较为吻合)。尤其是营商环境这样的课题,要用数字来量化是很困难的,靠向当地的企业经验者进行调研(我想不外乎发问卷,开会座谈、问询等方式)并不容易获得真实的信息。我以为当地的官方公布这些数据,未必就认为公众一定会相信,而是表达一种姿态,即这些年改善地方营商环境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其实,评判一地的营商环境不用看各种调查数据,身处其中的经验者自身感受是最直接也是最准确的,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种感受表现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要观其行,而不是听其言。可以看当地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是增加还是减少了,他们的利润状况怎样,涌入当地和撤离当地的经商与务工人员相比,是多还是少。也可以从具体的行政行为或司法案件进行观察,经营者到有关部门去办事是难还是易,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廉政状况如何,经营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受保护的状况如何,一个经营者遭遇到行政或司法的不公,他在当地能否找到讲理的地方并能成功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这样一个个细节和一件件个案叠加,构成了真实的营商环境。
中国古代没有“营商环境”这个说法,但历代圣贤对百姓能否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论述甚多,其中包含现在所言的“营商环境”。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意即要深入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才能观察执政之得失。这种观察当然应该是多方面的,而不是简单地询问百姓。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数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一次去长江以北的辖地巡察,看到一路民生凋敝,心情沉重,在日记中记载所见:“无一人身有完衣,无一人面无菜色。”这种观察细致而准确,完全能够说明当地大多数百姓真实的生活状况。假如他以堂堂大学士、总督的身份屈尊询问某位乡绅或百姓,得到的很可能是另一种答案。
评估营商环境之优劣和评估生态环境相类似。一地的生态环境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固然可以从土壤、水质、空气各种数据进行分析,但是最直观也靠谱的判断依据是当地的动植物生息的状况。该地栖息的动物增加了,更多的候鸟从远处飞翔到此地过冬,各类花草树木生长得更加茂密,那么就是生态环境变好了。反之亦然。
多年前流行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歌唱一位为保护丹顶鹤而牺牲的女大学生徐秀娟。她的父亲是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一位鹤类保护工程师。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从小喜欢丹顶鹤,大学毕业后,去了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一天她为寻找两只没有归巢的鹤而滑进了沼泽地,失去了生命。歌中唱道:“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只有片片白云为她落泪/只有阵阵风儿轻声诉说。”人们听着这首歌,再了解徐秀娟的事迹和扎龙保护区丹顶鹤的保护状况,就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扎龙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很好。一首歌的传唱,胜过了连篇累牍的调查报告。这个故事或许对如何认识一地的营商环境可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