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多民族王朝,有清一代,汉臣被封爵位的很少,只有三十人,而且大多数是在清初封的,因为清廷需要借用汉人的力量剿灭明朝和李自成的残余势力,巩固其统治。在清朝中后期,汉人被封爵的极少,而且没有王爵,只有公侯。
这些被封爵的汉臣,虽然也曾光耀一时,但大多数人结局不妙,甚至十分悲惨,最后得以善终的,仅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寥寥数人。
清朝一共有五位汉人封王,他们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义王孙可望。其中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卷入三藩之乱。吴三桂被戮尸,亲族发配东北为奴;耿仲明事发前遭弹劾自杀,孙子耿精忠被凌迟;尚可喜死后四个儿子被赐死。
孔有德驻守桂林,城池被李定国攻破,孔有德上吊自杀,满门被付之一炬,仅有一个女儿幸免。
孙可望原为张献忠义子,张献忠死后,他率余部进入云南,辅佐南明永历帝,因封王的要求未被满足,就以武力挟持永历帝,后被李定国击败,遂投降清朝,被封义王,最终病死,有说是被毒死的,也有说是打猎时被清军射死的。
这些被封王的汉人,无一例外都是明朝的降将,他们被封王的主要原因不是战功而是投降,清朝希望汉人以他们为榜样,鼓励明朝的文官武将投降。
这几个王爷最后或被灭族,或遭横死,没有一个得以保全,这或许是他们卖主求荣的报应。
除了这几个王,还有八人被封为公,他们是:一等澄海公黄梧,一等公年羹尧,一等公年遐龄,一等谋勇公孙士毅,三等威信公岳钟琪,承恩公白文选,三等公陈福,海澄公郑克爽。
黄梧原是郑成功的部将,奉命驻守郑军的后勤基地海澄,因不满郑成功对部下的严苛,率军投清,以25石军粮、10万副铠甲、300门红衣大炮为见面礼。后来他又向清廷推荐了施琅,献上《平海五策》,主张诛杀郑芝龙,还挖掘了郑成功的祖坟。清廷完全采纳了他的意见,实施严密的海禁,把郑成功赶出了金夏。黄梧被封一等澄海公,驻节漳州。
三藩之乱爆发时,已经病重的黄梧闻讯惊惧而亡,漳州被郑经和耿精忠的联军攻破,黄梧的儿子黄芳度自杀后被郑经碎尸,黄梧被开棺戮尸,黄氏满门被杀。
黄梧
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人,他的父亲年遐龄做过湖广巡抚,因被人诬告而贬官。年羹尧自己是进士出身,因受雍正赏识,被授予抚远大将军要职,后来因平定清海封一等公,其父也被封一等公。后来年羹尧获罪,以九十二条罪名赐自尽,其子年富被斩,十五岁以上的儿子全部充军,给披甲人为奴。但雍正对他的父兄网开一面,他说:“年羹尧刚愎残逆之性,朕所素知。其父兄之教,不但素不听从,向来视如草芥,年遐龄、年希尧皆忠厚安分之人,着革职免罪。”只是将他们革职了事。
孙士毅是浙江人,进士出身,在乾隆南巡时受赏识,做到云南巡抚,后来受云贵总督李侍尧贪赃案的牵连,被发配伊犁。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他因文才出色,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又外放两广总督,在平定台湾林文爽之役中有功,被加封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一等轻车督尉世职。在安南战役中又因功被封一等谋勇公。不久因兵败被夺爵,调任四川总督。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时,他督运粮饷有功,后来在湖南征伐土苗时染瘴气身亡。他死前请求入旗,乾隆恩准了,让他入汉军正白旗。嘉庆元年六月,孙世毅卒于军中,被赠公爵,追谥文靖。由于他与和珅较好,和珅倒台后,他被牵连,爵位被革去,子孙被取消旗籍。
岳钟琪出身将门,他父亲岳升龙曾是提督,因为家里有钱,就为他捐了一个同知的职位,后来他自己请求转为武职,担任游击,在平定西藏、青海的战争中立下大功,被封三等公。但是他作为一个汉人,却手握川、陕、甘三省精兵,因而遭到朝中满人的猜忌。后来民间谣传他是岳飞后代,要领兵报宋金世仇,湖南人曾静又写信策反他。岳钟琪虽然抓捕了曾静,还上表自白,要求派旗兵到他军中监视他。雍正虽竭力安慰,可是他自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雍正心里也已有了芥蒂。
后来岳钟琪领兵参加征伐葛尔丹策零的战争,清军战事不利,岳钟琪遭弹劾,被革去爵位,被判处斩,雍正念及他的旧功,改成斩监候,最终被贬为庶民,放回原籍。到乾隆朝,因大金川战事紧急,他被重新启用,后来死在军中。他的儿子曾担任过巡抚,最后也被夺去官位。
白文选原是张献忠部下,张献忠死后,他随孙可旺到了贵州,被清军击败后投降了清朝,被封承恩公,隶属汉军正白旗,但很快就死了。他死后,其子继承爵位 ,但不久也死了,这个爵位就被停止了世袭。
陈福是武举人出身,清军入关后,他跟随清军征讨李自成残部,因功授宁夏总兵。三藩之乱中,吴三桂派人邀请他一起反清,他将使者扣留后交给清廷,还让他的胞弟去北京做人质,以此表明心迹。外号马鹞子的王辅臣占据平凉时,他率军进攻王辅臣,结果部下哗变,他被参将熊虎所杀,朝廷追赠三等公,让他的儿子世袭爵位,沿袭到孙辈时,被和珅集团中的权臣苏凌阿排挤,遭贬斥。
郑克爽是郑成功的孙子,清朝平台时投降,被封海澄公,隶属正红旗,他死后没有子嗣,被夺爵。
这八位被封公的汉人中,除了年羹尧和岳钟琪外,其余人受封的原因与那几位王一样,也是投降。年羹尧与岳钟琪虽然都是凭军功受封的汉族将领,但年羹尧原来就是旗人,真正因功受封的汉人只有岳钟琪一人。
被封侯的汉人有十七人,他们是:续顺侯沈志祥、一等顺勤侯马得功、一等靖逆侯张勇、一等延恩后侯朱之琏、一等昭勇侯杨遇春、一等毅勇侯曾国藩、一等肃毅侯李鸿章、二等顺义侯田雄、二等果侯杨芳、二等恪靖侯左宗棠、三等侯李国翰、三等靖海侯施琅、同安侯郑芝龙、恭顺侯吴惟华、建义侯林兴珠、慕义侯谭洪、一等侯袁世凯。
沈志祥原来是辽东的一个平民,因为姐姐做了毛文龙的妾,他也 成了毛文龙军中的将领。毛文龙死后,他率军投靠后金,被封续顺侯,隶属正白旗,后来随清军入关征战,死于军中。由于没有子嗣,就以他兄长的儿子继承爵位,驻守潮州。传到孙子沈瑞时,郑明的军队攻破潮州,沈瑞满门被杀尽。
马得功是辽东人,原来是明朝总兵,清军进攻江南时,他把南明的福王和王妃抓了献给多铎,被授镇江总兵,封一等顺勤侯。他请求归入旗籍,被编入镶黄旗,然后跟着洪承畴继续南下,在厦门被明军击败,死于军中,其子马三奇继承爵位,任潮州总兵,到雍正朝获罪被革去职务和爵位。
张勇是陕西人,原是明军参将,在九江投降清军。洪承畴南下时,他要求随行,但清廷顾虑他是汉人,怕他与洪承畴勾结南方汉人造反,张勇就把全家搬到北京,让儿子做人质,于是清廷同意他南下,后来做到云南提督。康熙帝担心他与吴三桂结党勾连,把他调到甘肃。三藩之乱中,平凉的王辅臣也反了,并邀请张勇入伙,被他拒绝,并率军进攻王辅臣,三藩之乱平定后,被封一等靖逆侯。在与准噶尔作战时,他旧伤复发,康熙派人给他看病,结果暴死,他的儿子知道他死得不正常,但不敢声张,康熙让他继承了爵位。
朱之琏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之后,崇祯年间,他的祖先朱彝在洪承畴军中任监军,松山大战失败后,朱彝与侄儿朱文元一起被俘后降清,被编入镶白旗。雍正年间,清朝为了装点门面,寻访明宗室后裔,正在正定知府任上的朱之琏被封一等延恩公,抬籍进入上三旗的正白旗,从此承担了每年祭祀明孝陵的工作,清朝灭亡后,第十二代延恩公朱熠勋随溥仪流亡。
杨遇春是武举出身,从军后受到福康安的赏识,在平定苗疆、白莲教、天理教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后来在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的战争中又立下大功。由于他镇守西北,常年手握重兵,引起了满族权贵的猜忌。御前侍卫穆克登布上书道光帝,称杨遇春是汉人,居心难测,不能让他掌握兵权,道光对杨遇春产生了疑心,杨遇春也猜到了皇帝的心思,自动请求告老。道光同意了,封他一等昭勇侯,还赐了他手书的御制诗扇面:“少年从征,进不知退,拍马横予,善穿贼队,参赞戎机,克城贼溃,界以封疆,无惭简任。”杨遇春见了这首诗后,内心惊惧不已,惶惶不可终日。因为“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臣子功劳太大,就会有不赏之虞,而赏无可赏的结果,往往就是君臣猜忌,大祸临头,没过几天,杨遇春就暴死了。
曾国藩进士出身,太平天国起事后,他以书生带兵,平定江南,被封一等毅勇侯。当时所统帅的湘军声势极盛,部下劝他称帝,他很害怕,就裁撤了湘军。后来清廷让他去剿灭捻军,却战事不利,不久又因天津教案,遭到社会舆论指责,被调任两江总督,最后死在任上。
李鸿章是进士出身,曾国藩的学生,太平军兴起后 他组织淮军与太平军作战,江南平定后被封一等肃毅侯。后来任北洋通商大臣,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对外主张议和,在当时饱受非议。八国联军入侵时,他在与联军谈判议和时死去。李鸿章死后,清廷在北京为他建专祠,一个汉人在京城被建祠祭祀,在清朝是从来没有过的。李鸿章年轻时进京谋取功名,为表明志向,写过一首《入都》诗:
男儿只手把吴钩,义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他的志向圆满实现了,荣誉超过他的老师曾国藩。他的爵位被儿子继承,他的侄子李经羲担任云贵总督,到民国时又担任国务总理和财政部长,李氏一门可谓长盛不衰。
田雄原来是明朝的总兵,清军进攻江南时降清,请求归入旗籍,隶属汉军镶黄旗。后来在宁波与郑明军队作战时中了毒箭,不久就死了,被封二等顺义侯,由于没有子嗣,他哥哥的儿子继承了爵位。
杨芳是贵州人,自幼读书习武,因科举不中,从军入伍。受杨遇春赏识,参与了平定苗疆叛乱和川楚教乱的战争,在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的战争中生擒张格尔,立下大功,被封二等果勇侯,得到了绘像紫光阁的荣誉。鸦片战争中,杨芳见英军火力凶猛,根本不是清军可以战胜的,于是要求停战,与英国恢复通商,遭到道光帝的严辞斥责,被革职留用,他以老病解职回乡,不久在家中去世。
杨芳
左宗棠自幼读书,但三次科举失利,他也就绝了仕途之意,专心研究兵法地理,以诸葛亮再世自居。太平天国兴起后,他曾经投身太平军幕府,发现太平军难成大事,便离开了,自己招募一支军队,名为“楚军”。因平定福建和浙江,论功封二等恪靖侯。当时他与曾国藩军力鼎盛,他与曾国藩商量,希望能共同起事,曾国藩害怕,不敢行动,左宗棠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成功,便自请削藩,以求自保。但朝廷仍然对他不放心,于是他要求领兵平定新疆叛乱,收复国土,终于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立下大功,为后世敬仰。后来他担任军机大臣,晚年隐退,在福州去世。
李国翰和他的父亲李继学原来是商人,后来投身于辽东经略杨镐的军中,暗中与后金勾连,辽阳陷落时,父子俩一起投靠了后金,隶属于汉军镶蓝旗下。此后跟随清军伐明,立下许多功劳,被封三等侯,授定西将军,进攻云南时,染上瘴疬,死于军中。李氏入旗后,完全胡化,子孙不再用汉姓,两个儿子名叫海尔图、桑额。
施琅原是郑芝龙部将,随郑芝龙降清,后领军征伐广东,攻陷东莞等地。郑成功招他去为明军效力,他不从,结果被郑成功抓住,又侥幸逃脱,其父亲和兄弟子侄全部被杀,从此与郑成功结仇,屡次与郑明军队作战,还联合荷兰攻取金门。后来率领清朝水师攻下台湾,因功被封三等靖海侯,世袭罔替。台湾战事平定后,康熙帝开始对他产生猜疑,并故意试探他,说是要给他封疆。施琅看出了皇帝的心思,心里非常害怕,想辞归,但不被允许,还赐他御酒,不久,施琅就死了。
施琅
郑芝龙原来是海盗,崇祯年间被招安,授总兵。清军南下时,洪承畴写信招降他,于是就降了清朝,被封同安侯,隶属汉军正黄旗下。清廷让他招郑成功来降,被郑成功拒绝。后来郑芝龙遭弹劾,被夺爵下狱,与四个儿子一起流放宁古塔,康熙继位后,郑芝龙在北京被斩。
郑芝龙
吴惟华,原是明朝生员,随兄长投靠清朝,多尔衮入北京时,他前去跪拜迎接,后随清军征战太原等地,因功被封恭顺侯,后来官至漕运总督,因贪腐被弹劾,获罪下狱,被夺去爵位。
林兴珠原来是郑成功部将,降清后被封建义侯。雅克萨之战中,他率领福建藤牌兵奋勇作战,是战役中击退俄国军的关键力量。后来又随康熙参加乌兰布通之战,立下大功。他虽屡立战功,却也因此遭到满族权贵的嫉妒,战役结束后,让他率军屯兵关外,并派八旗兵监视,过了一年,他就死了。
福建藤牌兵
谭洪原来是流寇,后来投降明军,清军入关后又投降清军,被封慕义侯,跟随吴三桂征战,与吴三桂关系紧密。三藩之乱中,他也起兵反清,被夺爵。
袁世凯出身官宦世家,但是科举不利,于是弃文从武,投身淮军。朝鲜壬午之变中,随淮军名将吴长庆进军朝鲜,事变平定后,袁世凯又驻军朝鲜。回国后,他督练新军,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以后官至北洋大臣。由于在戊戌政变中告密,被摄政王载沣记恨,他以足疾为由,回到家乡,在洹上披蓑垂钓,等待时机。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无人能任事,只得重新启用他,封他为一等侯。袁世凯担心自己会遭遇当年三藩那种兔死狗烹的命运,便暗通革命党逼宫,最终清朝垮台,他做了民国大总统,后来野心膨胀,复辟当皇帝,结果遭到全国人民声讨和唾弃,当了八十三天皇帝便忧惧而亡。
这些被封爵位的汉人中,虽然也有几位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英雄,比如左宗棠、施琅、岳钟琪等,但更多的是为了个人荣华富贵,背叛国家,出卖同胞的汉奸,行为卑劣,毫无道德操守,清朝统治者对此心知肚明,根本不信任这些早三慕四的叛国者,乾隆还将他们中的一些人列为“贰臣”加以羞辱。一旦利用完了,清廷就将他们抛弃甚至消灭,这些人的下场大多十分凄惨。清朝以少数满人统治人口数量巨大的汉族,统治者没有安全感,因此对汉臣始终防范有加,绝不愿意让他们掌握兵权,或是形成庞大的家族势力,因此汉臣的爵位大多被以各种借口夺去。清朝后期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能得善终,是因为满清势力已经衰弱,必须依靠汉人维护统治,不得不倚重他们。
清朝这些被封爵位的汉人,都曾显赫一时,但他们中一些人的遭际,让人们看到了“贰臣”的下场,对后世不啻是一种警示。